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一百二十一章 全电动潜艇(1 / 2)

第一百二十一章 全电动潜艇

在中国海军的众多装备项目中,影响最大的肯定是潜艇。

虽然在前几次战争中,特别是在第二次印度洋战争期间,中国潜艇的表现没有多少可圈可点的地方,甚至一度被人遗忘,但是潜艇的价值依然存在,在海军中仍然拥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就拿第二次印度洋战争来说,如果没有中国潜艇构成的威胁,印度舰队就不会一直在离本土较近的地方活动,印度海军的反潜巡逻机也不会把重点放在反潜上,因此特遣舰队不会如此顺利的击败印度舰队。以当时的情况来看,正是中国潜艇构成的潜在威胁,迫使印度海军重点考虑来自海面下的威胁。除此之外,在特遣舰队击败印度舰队之前,也正是中国潜艇构成的威胁,使印度的航运大受影响,没能及时获得来自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援助,战争潜力大打折扣。

潜艇的威胁是看不见的,却又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当然,到这个时候,中国海军早已不是靠潜艇打天下了。

作为全球第二,中国海军早已完成转型,由近海防御型转变为远洋进攻型,在各方面都更加注重进攻,特别是由海到6的进攻,因此中国海军把重点放在了航母、大型战舰等远洋打击平台上。

说得直接一点,潜艇已经由主要力量转变为辅助力量。

这种转变,产生的影响非常深远。

在第二次印度洋战争之前,中国海军潜艇部队的规模一直保持在三十艘左右,其中二十四艘为三个级别的攻击核潜艇。三代潜艇同时服役,可以说是中国海军潜艇部队最大的展特色。

归根结底,仍然是技术上的差距导致的结果。

在第二次朝鲜战争之前,也就是o93型正式服役,开始设计o95型的时候,中国在潜艇技术上与美国的差距大概在二十五年到三十年之间,即o95的设计性能只达到了“洛杉矶”级改进型的标准。直到o97级,才越了“洛杉矶”级改进型,具备了与“弗吉尼亚”级相当的性能。即便如此,到二零三五年,中国的潜艇技术仍然比美国落后了五到十年,差距非常明显。

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中国在潜艇方面,选择了小步快跑的展方式。

从o93到o97,每一级的建造数量都只有八艘,而且两个级别之间的时间差距在十到十五年之间。

要知道,这是非常快的展度。

正常情况下,一级核潜艇的服役寿命在三十年到三十五年之间,两个级别之间的差距至少应该有二十年。

即便到了四零年代,o99型开工建造的时候,第一批也只订购了八艘。

到第二次印度洋战争爆前,中国海军有八艘o95型、八艘o97型与八艘o99型,其中两艘o95型已经转为预备役,两艘o99型还在建造之中。也就是说,能够用于实战的攻击核潜艇只有二十艘。

显然,与美军相比,中国海军潜艇部队的规模非常小。

在二零四五年初,美国海军在役的攻击核潜艇就有六十四艘,只有两个型号,即二十艘第三批次的“弗吉尼亚”级,与四十四艘“小石城”型,另外还有四艘“波特兰”级正在建造之中。按照计划,“波特兰”级将取代“弗吉尼亚”级与第一批次的“小石城”级,在二零五五年左右建成三十艘以上。

换个角度看就能现,中国放慢攻击核潜艇的展度很不寻常。

要知道,中国一直在努力打造能够与美国媲美的舰队,获得与美国进行全球对抗的军事实力,在航母、巡洋舰、驱逐舰、护卫舰等大型作战舰艇,乃至两栖攻击舰、综合登6舰等两栖战舰上,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几乎是对比着美国安排造舰计划,只是在潜艇上没有跟美国较劲。

不是中国海军不重视潜艇,而是技术革命很有可能改变潜艇的命运。

当然,不是让潜艇变得无足轻重,而是让潜艇脱胎换骨。

这一切,正与燃料电池有关。

在二零三八年的时候,牧浩洋只批准完成o99级后两艘的建造工作,把第六代攻击核潜艇的建造计划推迟到了二零四五年之后。名义上,是花更多的时间完善设计,使这种潜艇能够在技术上与美军的“波特兰”级抗衡。实际上,当时牧浩洋已经认识到,燃料电池很有可能改变潜艇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