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一零零零章 不败之地(2 / 2)


除了工学院司业的本职之外,开始全面接手主管工部对大明朝各地各类匠师资格的认定、晋升与考评。

如今这位崇祯皇帝继位之前,大明朝的工部应该说一直都是一个小部,除了尚书、侍郎之外,总共设有四个经制司:

第一个,是掌管宫室官衙营造和修缮的营缮清吏司;

第二个,是制造和收发各种官用器物,并且主管度量衡及铸钱事务的虞衡清吏司;

第三个,是掌管水利工程事务的都水清吏司;

第四个,是掌管朝廷各地屯垦事务的屯田清吏司。

各司一级设有郎中一员,员外郎若干,下辖主事若干。

仔细算起来,这么一个部,总共也没有多少人,与后世相比绝对是小巫见大巫了。

等到崇祯皇帝恢复了白冶城官办的钢铁冶炼业之后,工部迅速向朝廷大部迈进,先是恢复了工部在白冶城的分司衙门,然后又新增了一个矿冶清吏司,专门管理朝廷和天下的矿产开采与冶炼行业,后来更仿照兵部下设武备院、驿政院等等做法,给工部又增设了一个工学院。

从此,工部不仅有了派出机构比如工部分司,更有了直属机构,比如工学院,而且所属的工部经制司,也增加到了五个。

到了这一回,崇祯皇帝的工学院一行更是新设了一个百工清吏司,算是将工部的经制清吏司,增加到了六个。

而崇祯皇帝也借此机会,将掌管天下百工匠人之事,一股脑地交给了这个新设的百工司来统管,同时也在不调整工部其他官员职务的同时,解决了对工学院这些有功之人的升赏事宜。

崇祯皇帝这么做,没有跟内阁商议,但是这样的做法,却是人人皆大欢喜。

崇祯四年三月十六日上午,崇祯皇帝的御驾离开了通州,踏上了返京的归途。

在离开通州之前的三月十五日这天上午,崇祯皇帝时隔三再一次御驾亲临皇明忠义讲武堂,并沿袭之前的惯例,先是检阅了讲武堂三百名在校学员的队列会操,然后与精心挑选出来的优秀学员同桌共进午餐。

这些被挑选出来的优秀学员里,就有崇祯皇帝听说过但没见过的好几个人物。

其中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学员,正是后世大名鼎鼎的傅山。

不过,现在这个傅山,眼下还只是来自山西太原的傅鼎臣。

要一直等到满清入关、明朝灭亡之后,他才会改成傅山这个名字,然后当了道士,四处奔走、联络反清,并以此名垂青史。

这些事情,除了如今这位崇祯皇帝之外,在这一世自然没人知道,而且也不会有人能够预见到将来的结局。

在与讲武堂即将毕业的这一批优秀学员们共进午餐的时候,崇祯皇帝看着小心翼翼在条凳上坐了半拉屁股的傅鼎臣,心里真是感慨万千。

当日与讲武堂的学员共进了午餐之后,崇祯皇帝的御驾离开了讲武堂,去了通州城北的潞河湾近卫军第一镇大营。

当天晚上,崇祯皇帝正留宿在上一次前来近卫军潞河湾大营检阅近卫第一镇时住宿的院子里。

这处院子里的一切,都还是当初的模样,铺地的青砖一样打扫得干干净净,小二楼里的陈设也是一如当年。

只是院子外面的一切,却都发生了变化,如今的大明朝再也不是三年前风雨飘摇的大明朝了。

从二月下旬离开京师前往天津方向,崇祯皇帝这一路走来,越看越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也越来越坚信,以现如今崇祯四年大明朝的形势,几乎已经不可能再重蹈历史上的覆辙了。

虽然天津大沽口船厂引进仿造的这种大福级海军战船,眼下还只有定海号、镇海号这么两艘山寨货,而且其中的镇海号还没有进行过海试,但是海军大型战船的问题上,总算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

与此同时,崇祯四式前装燧发线膛枪的定型量产,神威克虏大将军炮的定型与量产,以及工学院历时一年多搞出来的“万户号”热气球的定型与量产,所有的这一切,都让如今这位崇祯皇帝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只要军事上保持住目前领先的势头,在研发热兵器和军队火器化这条道路上一直走下去,然后再搞出几种杀手锏武器,那么或许几年之后,大明朝在面对任何敌人的时候,就都能够立于不败之地了。

这就是崇祯皇帝离开通州之后,在回京路上一路思考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