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64节(1 / 2)





  要是在钢铁厂,想买个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都没什么门路。

  这几种票不好弄,像他和建民的自行车还都是用着大哥二哥寄回来的票。

  没个自行车他们回村也不方便,爹这才同意他们买的。

  两个哥哥结婚宴是爹娘办的,但彩礼什么的都是哥哥们自己准备的。

  到了自己结婚的时候自然也是一样。

  三转一响都得自己想办法弄来。

  总不能别人结婚都有这些,到自己结婚了,苏知青就没有吧。

  除了这些,还有奶粉啊,麦乳精啊当了司机弄这些就更方便。

  苏敏身体不好,得多吃一些好的。

  还有什么珍珠霜,雪花膏,裙子大衣。

  陆建军想了几天,觉得当了司机的话最起码弄起东西来方便很多。

  毕竟货车司机跑的地方多,还一般都是和各个厂子打交道。

  可他真舍不得苏知青啊。

  好不容易能时常见面,就算什么都不做,就这么和苏知青一起在河边散步也很开心啊。

  第55章

  陆建军最后还是换了工作, 他想着趁年轻多挣些钱,等以后结婚了,大不了再换个清闲的活儿。

  他现在只想着挣钱,还没有意识到换了工作后他最大的收获不是金钱,而且开阔的眼界和一个商人的思维方式。

  苏敏去了市里接受了表扬,还被个记者采访了半天。

  和她一起接受采访的都是一起接受表彰的先进个人,道德模范。

  这些人有的业务能力强, 更多的是乐于助人, 为人很是无私。

  记者问起来苏敏为什么有勇气救两个孩子,苏敏就说起她的生活经历, 说起她插队老乡对她的帮助。

  然后引出原主亲生父亲和后妈继妹的事。

  苏敏知道这样的采访稿要是上报纸也最多是市里的报纸,省里的报纸。

  原主老家和她插队下乡的地方隔着十万八千里,老家的人是看不到这样的报纸,也不会在舆论上对原主的亲爹后妈有什么打击。

  但她要先在本地把自己被亲生父亲抛弃的人设立起来。

  她对于未来还没有太多的打算。

  只是想着要考大学。

  至于考什么大学, 电影学院她是有心但她作为这个学校的学生, 在看校史的时候知道在恢复高考后北影是有招生的, 可名额及其稀少。

  而报考的学生多是文工团, 话剧团,电影厂那些有表演经验的人。

  苏敏很有自知之明, 在恢复高考的前三年,电影学院的名额她应该争取不上。

  所以她想选择其他学校, 她自然是希望自己可以去大城市。

  考北京的大学,上海的大学。

  但她又不知道自己现在自学的是个什么水平,作为保底的打算, 她最起码要考林城的大学。

  她现在下乡的地方就是林城下面的一个公社。

  留在林城那她和陆建军其实也还是在老家,只是从村里到了市里。

  林城又是省会城市,以后虽然不如北京上海这种一线城市,但也是很有名的大城市了。

  要是将来真没机会考到北京而是留在林城,有苏敏现在说的这些话,讲的那些被亲爹后妈继妹欺负的故事。

  改革开放后,就算原主的爹不要脸的找到林城来,苏敏不搭理他们也只会被说他们活该。

  而且苏敏打听了一下,她是下乡知青,她受到表彰,她老家那边负责管知青这些事儿的部门是会得到通知的。

  应该是连着她的采访稿直接邮寄到老家。

  一般这些消息就是记录一下,但万一有多嘴的工作人员把这事说出去,原主亲爹这个副厂长在市里也是个人物。

  苏敏说的这些事又都是事情,没有一点子瞎编乱造。

  到时候原主那好面子的亲爹后妈,还有原主那因为有个副厂长儿子觉得自己高人一等的爷爷奶奶,都少不了被人指指点点。

  这个时候人们道德观还是很重的,以前的原主不过是十来岁的小女孩,别人就算知道她过得不好,经常被家里其他家人冷暴力。

  可这个年代又没有冷暴力这种说法,在很多人看来,有吃有喝有穿有住这就是在用心养孩子了。

  唯一值得诟病的就是原主年纪那么小就下乡,而后妈带来的拖油瓶却找关系进了厂子里。

  这个时候学生下乡这件事是正确的,有觉悟的,只要原主亲爹后妈一口咬定是原主自己觉悟太高,一定要下乡建设祖国,那谁也不能说什么。

  就算心里嘀咕,但质疑一说出来那就是觉悟不够,也就没什么人敢明面上替原主抱不平了。

  至于原主下乡之后,她亲爹后妈有没有给原主补贴,那外人是不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