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108节(1 / 2)





  出了前面沉稳有度的端王和意气风发的赵王最为引人注目外, 站在其后面的张敬宗也是颇为让人眼热,大家都听说了,张敬宗在山东疏通河道,修建堤坝, 引导水流,安置灾民, 一件件都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听闻陛下对其极为赞誉,这样的政绩, 再加上其现在极得圣心,两者加在一起让其官升两级都有可能, 实在是让人眼热地很。

  随着鸣鞭的声音想起,朝臣们开始各自归于自己的位置,闭上嘴巴,停止议论的话题。

  而此时的淑惠长公主府的琼华院中,沈皎站在书房中,看着窗外宫城的方向,她知道,这个时辰朝会已经开始,属于她的第一战,也是关于她能否入仕的之战就在今日,虽不是性命上的生死之战,但却是她仕途上的生死之战。

  若是她输了,不仅是连累家中的姊妹名声,连累沈氏一族,她以后基本上都会躲在暗中参与朝政了。而她却是不愿做一个只能躲在黑暗中的弱者,她要光明正大的站在朝堂上,开创自己的仕途,实现自己的抱负。

  “细雨,轻风,为我更衣。”沈皎对着已经捧着自己郡主规制的礼服站在屋内的细雨和轻风道。

  “是。”细雨和轻风应道。

  郡主规制的礼服本就很复杂,但是沈皎这一身亲王规制比之前者,却还要繁琐复杂,特别是身上的配饰,每一件都是身份的象征。

  沈皎自拿到这身礼服的时候,就知道她皇舅舅的寓意是为何了?嫡公主的礼制虽和亲王相同,但是亲王有的一项权利,是嫡公主绝对没有的,那便是亲王可以上朝议事,可以参与朝政,而她的这身基本和亲王规制相同的礼服,却是让朝臣明白,她是礼同亲王,不是礼同嫡公主,从礼制上来说,她可以上朝奏事。

  她的皇舅舅从来都是一个走一步看三步的人,这一点,她自认自己比之还想差很远。

  “郡主。”在沈皎穿戴完毕,梳妆完后,轻风捧着一个金丝楠木的盒子来到沈皎的面前。

  沈皎看着盒中的玉圭,长九寸二分五厘,是标准的亲王规制。拿起盒子中的玉圭,沈皎朝着院外迈去。

  属于她的战场即将到来。

  太极殿

  天和帝听完端王和赵王对于杨叔达等人罪状的列举,冷声宣布着判决:“杨叔达和杨万里等人罪不容诛,秋后处决,三族之内的亲眷,降为罪奴,其后代五代之内不得参加科举,其余的涉案人员,一应交给三司并审,一律重处,以儆效尤。”

  “陛下圣命。”如今晋王已经倒台,自然没有人给这些晋王党羽求情。

  站在朝臣前首的韩王,却也是没有说话,他父皇看样子已经对杨叔达厌恶极了,这样没有价值的人,也不值得他废什么心思了。

  “朕之前看了端王的奏报,山东百姓已经得到妥善安置,诸位爱卿辛苦了。”天和帝温声道,随后又对端王和赵王褒奖了一番,然后又点名了几个在山东功劳突出的官员,提拔了官职,朝野上下的气氛很是不错,一声声的谢恩之声在殿中响起。

  最后,天和帝将目光放在了张敬宗身上:“说起来,这次山东水灾能够妥善解决,张卿居功至伟,听闻张卿事后更是在疏通河道,修建堤坝,可谓是利国利民之大举,张卿乃朕之肱骨。有张卿在,山东朕也便放心了。”

  “朕之巩固”,这句褒奖不可谓不重,天和帝的这句话,足以看出其对张敬宗的看重,众人也都知道,张敬宗未来入阁也是可期的。后面那句话,便是天和帝对张敬宗的任职了,山东的最高官位——山东布政使。

  “臣谢陛下天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张敬宗谢完恩后,却也是知道他今日的重担来了,“说来陛下的赞誉,臣愧不敢受,山东河道绝非臣一人之功,说起来,臣能够将山东河道疏理地如此快速,还要多亏一人呢?”

  “哦?”天和帝配合道:“是哪位大臣?”

  “回陛下,此人不是朝中的大臣。”张敬宗躬身道:“此人是元嘉郡主,臣这次多亏了元嘉郡主相助,才能如此快得理清山东河道,并且这次河道中最为重要,也是最难的章渠的治理方法,便是元嘉郡主拿出的。”

  张敬宗的这句话一落,满朝哗然,若说他们这些朝臣对于京中的哪个贵女的名字最为熟悉,那一定是元嘉郡主,多次的救驾之功,帝王的圣宠,郡主的封号亲王的礼制,这一切都让他们对于这个名字太熟悉了。但是,便是再熟悉,他们也没有想到会在这里,会在这朝会上,会在这太极殿中听到这位郡主的名号。

  更为重要的是,依照张敬宗的说法,这位元嘉郡主似乎对治水之事颇为精通,若真的依照张敬宗所言,章渠的治理真的是其的功劳,那么元嘉郡主可算得上是真正的有功于社稷,有功于江山百姓,而不是简单地有功于君王了。

  “哦?元嘉?”天和帝似乎有些诧异,不过随后又不经意地道:“她确实对治水治农之事颇为感兴趣。”

  天和帝说完后,便将目光看向了一旁的张博钧。

  “回陛下,郡主不仅是对治水治农之事感兴趣,还颇有心得,还曾受教于任成书任老大人门下。”作为师父,张敬宗出面证明道。

  “正是如此。”张敬宗侃侃而谈地说着沈皎对章渠治理的独到之处。说完河道,张敬宗又言:“陛下,郡主对农事也颇为精通,现在山东任安郡所实行的井灌,正是郡主最先提出的。”

  “还有,如今的章县,若不是郡主力挽狂澜,说不定章县已经成为一座空城。”张敬宗说完后,也不待众人问话,直言道:“郡主之功有功于社稷,有功于百姓,郡主学识渊博,对治水治农颇有心得,犹胜很多朝臣,郡主有才,实为国之栋梁之才,臣愿效仿先贤,唯才是举。”

  “臣愿举荐元嘉郡主入朝为官。”

  第255章 宣召

  张敬宗此话一出, 朝中官员皆是一愣, 全都将目光转向张敬宗的身上, 似乎不相信此话能够有人说出来。

  面对朝臣都不敢置信的神情, 张敬宗再次高声道:“臣愿效法先贤, 唯才是举, 元嘉郡主大才,臣愿举荐元嘉郡主入仕为官。”

  张敬宗这次话,众人都清楚了, 明白了, 随后而来的便是一声高过一声的反对声。

  原本他们以为张敬宗为元嘉郡主请功,只是想给元嘉郡主要些恩荣赏赐, 毕竟若真如张敬宗所言, 元嘉郡主功劳颇大, 再加上天和帝对其的圣宠和喜爱,他们之前都已经做好了天和帝给元嘉郡主再多加些赏赐恩荣的,甚至连天和帝给其加爵位的想法都想好了。

  虽然元嘉郡主的爵位已经够高,但是这也只是元嘉郡主一人, 这功劳恩宠可以福泽后人,即便是元嘉郡主现在没有后人, 但是却也可以许下一个空口的承诺的,比如封还没有影儿的元嘉郡主长子一个小爵位,这都是可以的, 若是旁人,这样的恩赏有些不可能, 但是谁让这位是元嘉郡主呢?

  他们本来都已经做好了这样的准本,但是确实没有想到,张敬宗会来这么一句话,居然会举荐元嘉郡主入仕,让他们一时措手不及,都险些以为是自己听错了,没有反映过来。

  张敬宗看着眼前这些已经反应过来的官员,你一言我一语的反对着,压力瞬间增大。他觉得今日自己的重任真的太大,这满朝的朝臣,将近一半的反对声,他觉得自己有一种舌战群儒的大战要来。

  “陛下,张大人此言糊涂,自古以来,哪里有女子入仕的说法?”这其中最为反对的便是礼部的人,说话的是礼部郎中史进。

  “史大人这话错了,怎么没有女子入仕的说法,先不说别得,只这熙和军中哪个不是女子,熙和军统领谢晴,如今也已经是凭借赫赫军功,成为正五品的武官。”张敬宗举着例子,熙和军的事情让他有足够的理由反驳这些话。说实话,要是没有熙和军,他真的找不到好的理由做这场争辩。

  “熙和军的事情如何能和此事相提并论?”又有一位官员出声反驳道:“熙和军是武将,但是武将和文官不同,前唐时有平阳昭公主,我大齐有昭阳烈公主,和如今的诸位熙和军的同僚”比起上一个反对的礼部郎中史进,这位却是更为高明了一些,并不否认女子为将的功绩。

  张敬宗看向正在说话的官员,是礼部新任的右侍郎潘昶,原本的礼部右侍郎因为是废晋王萧洋的党羽,受牵连被贬,现在的潘昶便是最近新提拔上来的。不过,就现在这说话的技巧,潘昶在这方面很是有几分能耐。

  这边潘昶的话继续:“可是,无论是平阳昭公主,还是昭阳烈公主,都从未插手过朝堂。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有着本质区别,昭阳烈公主如此巾帼英雄都未敢插手朝政,未敢言治国之道。”

  “所以,张大人以熙和军为例,未免太过牵强。”潘昶的语气微微有些嘲讽:“入仕为官,只怕元嘉郡主年纪尚轻,担不了如此众人。”

  对于潘昶的反驳,张敬宗不可置否,这样的反对,他一早就想到了,以熙和军为例确实有些勉强,就像潘昶说得那样,昭阳烈公主再厉害,也只是在军中,却是从未插手过朝堂政务。治军和治国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方面,而确实从古至今,除了昔年的武曌和垂帘听政的那些个皇后太后,便没有女子参过政。

  最为重要的是,这些女子都是摄政,是君,而不是像现在的元嘉郡主是入仕为官,是臣。一君一臣,更是天差地别。